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一位考场“钉子户”的成才之路

2023-06-08 05:50:14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一位考场“钉子户”的成才之路

黄滔,字文江,泉州莆田人,于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可是在这之前,他已经考了二十四年,大约参加了二十场考试。是什么原因让他长期坚持参加科考?又是什么原因让他屡考不中呢?

青年时期的黄滔,热爱学习,积极上进,他曾聚集一些爱学习的小伙伴,在东峰苦读。作为一名有追求的青年,他很想参加科考,一展抱负。不过黄滔的一些伙伴们早已看透了当时的考场规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唐末时期,社会动荡,科考方面有不少暗箱操作,有些人宁愿选择“躺平”,也不愿意参加这场已被权贵们把持着的游戏,然而对于黄滔而言,科考可能是他实现理想抱负的合适途径,他想试试。

终于有一天,他背上行囊,从闽地奔赴科场。没想到初入科场,黄滔就遭遇了失败。他在《下第》中言:

昨夜孤灯下,阑干泣数行。

辞家从早岁,落第在初场。

青草湖田改,单车客路忙。

何人立功业,新命到封王。

孤灯下的诗人,忍不住落下数行泪,他离开家乡来到都城赴考,在第一场考试中就已落第,这其实对他来说有着一定的心理冲击。

黄滔其实清楚自己落第的原因,他后来在《莆山灵岩寺碑铭》中言:“咸通乾符之际,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那时权贵们堵塞了平民子弟上升的通道,他个人没办法改变这种环境,只能接着应试,不过迎接他的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落第。

他在《下第东归留辞刑部郑郎中諴》中写道:

去违知己住违亲,欲发羸蹄进退频。

万里家山归养志,数年门馆受恩身。

莺声历历秦城晓,柳色依依灞水春。

明日蓝田关外路,连天风雨一行人。

落榜后的黄滔,深感进退两难。他想离开都城,回闽南老家,如此却辜负了知己好友的心意,倘若留在都城,他又不能回去照顾家人,且不知自己何时能考中。他想象着离开的画面,早晨莺声历历,春天的灞水岸边柳色依依,在连天风雨中,诗人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别都城,那是他曾经寄托理想抱负的地方。

漫长的考试中,诗人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考场上的失意,还有时局的动荡。公元880年,黄巢攻入长安,还在长安建立了政权,而唐僖宗不得不离开长安避乱。经历了战乱时代的诗人,曾写下《旅怀寄友人》:

重叠愁肠只自知,苦于吞蘖乱于丝。

一船风雨分襟处,千里烟波回首时。

故国田园经战后,穷荒日月逼秋期。

鸣蝉似会悠扬意,陌上声声怨柳衰。

此时诗人的感受比吞蘖还要痛苦,心绪比丝线还乱。战后的故国田园,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陌上衰柳,声声鸣蝉,似在诉说着哀怨。生活的艰辛,科考的艰难以及国家的衰败都是诗人难以面对的现实。

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诗人还是坚持参加科举考试,没有放弃。据《十国春秋》记载:“唐乾宁二年,崔凝知贡举,得及第进士张贻宪等二十五人,昭宗覆试于武德殿,黜落者甚众,而滔被留。”乾宁二年,黄滔终于考上,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考中的感觉很好,过往落榜的阴霾似乎都已散去,黄滔在《放榜日》中写道:

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

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郄诜联臂升天路,宣圣飞章奏日华。

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

黄滔还有一首《成名后呈同年》:

业诗攻赋荐乡书,二纪如鸿历九衢。

待得至公搜草泽,如从平陆到蓬壶。

虽惭锦鲤成穿额,忝获骊龙不寐珠。

蒙楚数疑休下泣,师刘大喝已为卢。

人间灰管供红杏,天上烟花应白榆。

一字连镳巡甲族,千般唱罚赏皇都。

名推颜柳题金塔,饮自燕秦索玉姝。

退愧单寒终预此,敢将恩岳怠斯须。

科考的经历曾经给黄滔带来了不少失意,不过考上之后,也给他带来了喜悦和希望。在这之后,他等了几年,等待朝廷给他安排官职,没想到只等来了一个闲职。又因为宫廷动乱,皇帝自身难保,黄滔只得回闽地避乱。这一次离开或许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开。

回了闽地的黄滔,受到了王审知的重用,他在闽地认真上班,努力建设家乡。当时时局动荡,不少文人跑到闽地避乱,“值海内云扰,名士之亡走闽者,皆主滔及福安王岳。滔皆授馆馆之,为设储偫,未尝慁宾,于是诗人韩偓、罗隐、崔道融、赵观文辈,皆与滔交,称滔文章为闽始祖云”,一些跑到闽地避乱的诗人,因为黄滔的缘故,也有了更为安稳的生活,他们与黄滔交往,也促进了闽南的文学交流。

福建莆田的黄滔祠,有对联写道:

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规正论功,闽海一时称乐土;

延福世书香,甲族开东里,文章初祖,莆阳千载仰高贤。

考了二十四年的黄滔,历尽艰辛,也遭遇了太多不公平,但他的才华与实力终究还是得到了认可。

作者:慕容艺

标签:

上一篇:全球资讯:江苏出台14条措施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精彩推送
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