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环球新动态:牢记嘱托启新程 北斗母港再出发

2023-06-06 03:59:00 来源:凉山日报

5月的川西大凉山,天高气清、满目青翠。群山环抱间的西昌发射场,2号发射塔架巍巍矗立,长征三号火箭剑指苍穹,静静等待出征的号令。

“5、4、3、2、1,点火!”17日上午10时49分,发射场响起01指挥员白春波洪亮的口令,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喷发出橘红色的烈焰腾空而起,托举着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奔向浩瀚无垠的太空,卫星顺利入轨,随着太阳帆板的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时隔近三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度亮起北斗任务大红屏。

仰望星空,北斗环绕。水利水电、海洋渔业、交通运输、气象测报、国土测绘、减震减灾……现如今北斗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都享受着北斗带来的便利,而这离不开素有着北斗“母港”之称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助力。从2000年到2023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二十三年时间成功发射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在浩瀚宇宙搭建起一座气势恢宏的“太空罗盘”。今天,在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再添新星之际,让我们跟着记者的脚步,走进北斗“母港”,了解一群航天人扎根山沟、向天图强、拼搏奋斗的故事。


(资料图)

追梦,挺直中国人的腰杆

北斗,从一开始就不是普通的发射,承担着格外重大的历史责任。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GPS导航系统显示出的强大威力,让国人深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导航卫星,无异于把国防安全拱手送人,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变得格外紧迫!

1994年,在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基础依然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定决心,毅然决然启动北斗一号工程,进行卫星导航试验探索。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历史的重任交到了西昌航天人手中,也自此开启了一段为期二十年的追梦之旅。

“卫星导航星座主要分布在中高轨道,在我国的现役火箭家族中,只有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能承担中高轨卫星发射,而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又只能在我们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建成自己的导航系统、挺直中国人的腰杆我们义不容辞。”西昌卫星发射中心01指挥员白春波说。

2000年10月31日00:02:00,随着01点火指令下达,近300吨重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托举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飞向太空,西昌发射场取得了北斗任务的首战告捷!

仅仅五十天之后,我国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又从这里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轨道,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从这一天起,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从2007年4月1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甲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至2012年10月25日,短短五年多时间,西昌航天人将十六颗北斗卫星“挂”在太空中。由此,中国北斗发展历程中又竖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闪光里程碑——北斗二号系统建成。

2017年,是北斗三号组网发射的开局之年。11月5日,西昌发射场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为全球组网发射赢得了“开门红”。随着2018年11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至此,北斗系统以全新姿态闪耀世界,开始真正具备全球视野,世界在卫星导航应用领域也多了一个选择——中国的北斗。

天阔参横移北斗,天河漫漫北斗璨。时间,来到2020年6月23日。当日上午9时43分,随着喷薄而出的烈焰,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第五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为北斗全球组网画上圆满句号,标志着中国用二十年时间走过了国外卫星导航四十年的发展路程,四十四次发射百分之百成功的光辉战绩,更是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史上的奇迹,北斗“母港”的西昌航天人向祖国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创新,全面开启第三次创业新征程

2020年7月31日,一个载入史册的重大日子,当天10时48分,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听到宣布开通的那一刻,西昌航天人流下激动的泪水,北斗“母港”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而一段全新的故事也正开始起笔。

从川西高原到椰林海岛,一个个重点项目按下“快进键”,广大科技工作者吹响激情奋进第三次创业新征程的冲锋号角。

“我们着眼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的现实需求,不断推动从事科技创新和服务科技创新的深度耦合,围绕准时发射、加注综合能力提升、综合指显、精准气象预报等课题开展全面创新攻关。”西昌发射场总工程师皮水兵向记者介绍。

2022年12月15日、16日,西昌发射场接连组织实施两次发射,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和试验二十一号卫星送入太空,两天两发创造了最短间隔时间发射的新纪录,标志着中心高密度航天发射能力再上新的台阶,而这只是众多创新突破成就的一个缩影。

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数字见证着西昌航天人在创新攻关上的不懈追求:西昌发射场目前实现了九种型号火箭发射能力的突破,实现了从“一箭七星”到“一箭九星”的单箭发射能力突破,实现了从“一年二十余星”到“一年四十七星”的年发射卫星总量的突破,实现了培养储备和使用01指挥员两位数的突破……

牢记期望嘱托,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在南海之滨的文昌航天发射场,以空间站建造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也如火如荼进行,接连取得重大胜利。

“5、4、3、2、1,点火!”2022年5月10日凌晨,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飞向无垠的宇宙。

“此次任务,我们在火箭测试发射上创下多项新纪录:将长征七号火箭的测试周期调整为二十七天,相比长征七号首飞整整压减了十五天;优化加注发射阶段测试工作,将发射区总时间压减至三天;实施液氧煤油并行加注,把发射日加注测试时间精简至八小时。”01指挥员王宇亮自豪地说道。

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2022年7月24日,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一飞冲天,文昌发射场实现空间站建造任务首次“零窗口”发射,完成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又一次伟大壮举。

2022年10月31日,一个载入史册的伟大时刻,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此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当前,西昌发射场已具备年“15+”次任务能力,文昌发射场具备成熟稳定的大、中型火箭高密度发射能力。一幅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的蓝图,正向世人徐徐展开……

反哺,让更多人被航天光芒照亮

沿着发射场边盘旋的公路往上,在距离发射塔架直线距离约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传统的彝族村落——八一村。每当发射任务临近,这个小小的村落就会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村头不大的场坪上挤满了人。

三年来,日新月异的不仅仅是发射场,八一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低矮破旧的民房逐渐消失,一片干净整洁、美观时尚的民宿院落正拔地而起,一个被命名为“北斗村”的航天文旅项目在此生根发芽。

“2020年6月,举世瞩目的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收官之时,这里还是一个欠发展的传统村落,村民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低、村民收入不高。”八一村村委会副主任解觉梨坡说。

彼时的八一村虽然不定期有很多游客慕北斗“母港”之名而来,但是进村的道路全是土路、坑坑洼洼,十分影响旅游体验,村民也只能靠在路边向游客零星贩卖烤土豆、烤玉米增加收入,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脱贫。

而这样的局面,因“北斗村”项目的落地而发生改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举世闻名的北斗‘母港’,无数国人都心生向往,所以我们向凉山文旅集团建议把这个项目命名为‘北斗村’,希望借助‘北斗’这一大IP,把航天文旅产业做大做强,进而帮助更多老百姓走上奔小康道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人力资源部主任赵新介绍。

从八一村到“北斗村”,变化的不仅仅是名字。伴随着北斗“母港”的飞跃发展,不仅西昌航天城的美誉越来越高,老百姓的收入来源方式也越来越多,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在凉山文旅集团的推动下,村民将手里的土地流转出去,种植了福鼎白茶、核桃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村民还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养殖的原生态土猪、土鸡、鸡蛋有了更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北斗村’项目完全建成后,村里的百姓还可以进来就业,不用外出务工了,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北斗村”项目负责人毛金艳说道。

站在“北斗村”向远处眺望,发射塔架一览无余,“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八个字清晰地映入眼帘。火箭发射升空的尾焰,上百次照亮了这个村落。

而今,被北斗“母港”的光芒照亮的不仅是这个小小的村落,越来越多的凉山百姓因航天发射核心驱动作用受益。西昌市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建起我国西南地区首个航天主题公园,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打卡。航天影视基地、航天科普基地、航天研学基地……随着一个个项目如火如荼推进,凉山成为航天高科技观光与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级爱国主义航天精神教育基地,航天城的名片越擦越亮。

“每一次发射后,日子就会更好一点,我们未来的生活水平肯定会像紧随着火箭一样,越飞越高。”村民阿加足哈信心满满地说。

| 胡煦劼 张捷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晓虹

图 | 杨志远 李长浩

编辑 | 杨晓琼

责编 | 曹澜

标签:

上一篇:电击小子第3部第一集_电击小子第3部 快资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精彩推送
社科